(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主任周平红教授,长期致力于消化内镜微创诊疗技术的创新研究,创建内镜微创治疗消化道疾病技术体系,被欧美消化内镜学会(ASGE和ESGE)等制定的20部国际指南推荐为标准术式并在全球广泛推广。他领衔的内镜微创“中山标准”,扭转了“国外专家说了算”的局面,有力地提升了中国消化内镜国际影响力。近期,周平红教授被授予2022年度吴阶平医药创新奖。
周平红出身农村,童年的一次患病经历,让他立下了从医的志向。1986年,他考入上海医科大学,刻苦学习,毕业之后,分配到了中山医院。那时的周平红,上午做手术,下午就到图书馆看书。尽管如此,周平红还不肯“躺平”,想趁年轻精力充沛,多掌握一门技术,恰巧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急需“新鲜血液”,他主动要求去学习内镜操作。2004年,医院从学科建设角度建议他一边做外科手术一边做内镜治疗,他开始探索内镜微创治疗消化道疾病。
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后期,内镜治疗技术可以说是西方国家独领风骚。然而最近20年间,中国内镜医生奋发有为,已经站在了世界消化内镜切除治疗领域舞台的中央。这种转变,周平红和他的团队功不可没。
传统内镜手术只能切除两公分以下的肿瘤,这意味着肿瘤有可能在胃肠壁上有残留,而导致复发。2006年,周平红率领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浅表早癌,目的就是树立内镜下微创切除的金标准(整块切除),将肿瘤完整地切除下来,其优势在于提供完整而准确的病理学诊断,而且保留器官的正常功能,让患者在术后依然能够保持高质量的生活。随后,周平红又将目光瞄向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和全层切除术(EFR)。2010年,周平红和团队开展了中国首例经口内镜下贲门环形肌层切开术(POEM),在此基础上,继续创新了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STER),推动了国际指南将内镜治疗的“禁忌症”改写为内镜手术的“适应症”。周平红说,以往,消化内镜被认为是一个诊断的工具,如今消化内镜已经成为一把真正意义上的外科手术刀。
近年来,先后有来自美国、日本和英国等21个国家的百余名专家,到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进修学习,开创了国外医生相继来中国学习内镜技术的先河。更有美国、德国和埃及等国家的50余名国外患者,到该中心接受内镜微创治疗。周平红说,“所谓的‘中山标准’,就是在以往学习先进治疗技术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并及时总结治疗经验,写入规范,改写指南,造福全世界的患者。”
谈及此次获得吴阶平医药创新奖的感受,周平红坦言,这是他梦寐以求的奖项。吴阶平院士永远是医者学习的榜样,而他和他的团队,也将继续保持“四勤精神”:勤于观察、勤于思考、勤于行动、勤于总结,继续开展并开创更多的内镜下微创治疗技术,造福中国患者同时,也为世界各地患者解除病痛之苦。这也是对吴阶平院士精神最好的诠释。
殷志军、李瑾琳、陆翔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