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如何建?从中国实践提炼理论普遍性

2023-07-02 21:03:13   来源:文汇报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发出了这样的号召。作为中国政治学的学科重镇,在2023年5月底迎来重磅的20周年院庆“现代化与政治学发展论坛”之际,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设立平行分论坛“现代化与中国自主政治学知识体系论坛”,集全国高校关联专业的13位同仁一起来思考这个现实问题——“未来的政治学学科如何发展?”,既是加冠在这20岁成人礼上的一份重责,也是一场机遇与挑战。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院庆论坛全家福

政治学学科门类变化,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为例,先破西方话语权主导


(资料图片)

一方面,迎来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国的政治机制、政治观念风云突变,当代的政治学研究如果仅限在理论的窠臼,就难以反映实践快速发展的现实。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发展又依赖学理阐释和智力支撑。在这一背景之下,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了《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和《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政治学学科门类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传统政治学模式被打破。

随着学科专业目录的变化,政治学从原有的一级学科正式调整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纪检监察学、中共党史党建学、区域国别学、国家安全学、公共管理学七门一级学科共存的局面,可以说为政治学研究打开了更为广阔的世界。平行论坛上,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方雷就认为,“政治的发展大大加深了政治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多样性,从世界范围上来看,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政治学的知识体系,已经是一个海市蜃楼般的幻想。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中国现代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国政治学理论却还没有能够形成一种学派性的成果。因此,方雷强调,要创造全新的政治价值,政治学必须要打破中国的政治学原有框架,必须打破西方自由民主的话语主导。

方雷与程同顺

这一点也得到了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程同顺的认同。他认为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有很多可以挖掘的东西。它为中国民主争得应有的话语权。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属性。它是对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单方面强调公有制基础的优越性的一个优化,也是和西方选举民主这种间歇性民主比较后的结果。同时,全过程人民民主反衬出了西方民主目前出现的一些困境,开创了人类政治文明的一个新形态。

程同顺认为,全过程民主至少在四个方面都展现出了更好的品质。第一,中国民主或者政治的价值观是建立在国家社会集体主义基本价值取向上。西方的民主是以保护维护个人权利为基点的。两者之间需要一个平衡。任何民主如果没有个人权利,那不是真正民主,但是过分强调个人权利会导致对人的评价,对事物的评价,没有一个是非曲直的标准。第二,中国传统文化对和谐协商的追求,使得民主过程更平和、对抗性更小。第三,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有党的领导,能够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第四,全过程人民民主能够很好地实现目标和手段的一致,既追求应有的程序,更追求良好的绩效,最终目的是要解决问题。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形成,就是用理论回答探索过程

在强调建立中国自主政治学体系的必要性之下,则必须回应如何建立的问题。如何构建这一学科,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教授陈军亚,给与了一个切中实际的答案,她认为,“讲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就是用理论来回答问题这样一个探索的过程。”

金安平与张小劲

如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金安平、和清华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教授张小劲都主张从历史出发,指向未来。金安平指出,学术体系要跟以往已经存在的知识和学术对话,需要有一个客观的标准以自洽。知识体系的来源和提炼后的普遍接受度等都需要历史和当下实践的验证,需要学术共同体和人类社会普遍承认。因此,构建自主性知识体系任重而道远。张小劲也认为,知识创新、学科创新到创生再到创制,但也有从创制到创生再到创新。中国政治学的学科发展,包括学科的创新、创生与创制关乎自主知识体系的未来。

方雷则强调中国自主政治学体系构建要有大视野、大格局和大气魄,并始终坚守“三个关怀”,即坚守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文关怀、立足于民族伟大复兴的公共关怀以及面向人类彻底解放的终极关怀。陈军亚教授自己则强调自主知识体系的内生性,也就是说它是对我们基于自身的实践活动和认识过程,深入到社会的历史和现实,总结实践来回答实践当中的问题。

田野政治学是前辈学者持续接力形成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主张通过田野观察所获得的现象和经验,作为知识生产的一个来源,是一种自觉的探索。

陈军亚深入分析了田野政治学是一种自觉探索的方法

首先,在实践之问与理论失灵中,我们获得了方法自觉。陈军亚分析,中国的改革巨变是起始于20世纪的80年代,当时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说西方主流的或者说经典的理论,它在解释中国巨变的时候变得无能为力。经典理论对中国包产到户、乡镇企业和村民自治没有一个现成答案,政治学理论只能从实践中寻找理论源泉。

其次,在实践认知中,获得了概念自觉。概念建构是一种事实简化,就是用高度简练的语言表达我们所观察到的大量事实和现象,这个是最初的一种概念自觉。陈军亚认为有三类路径,一是从标志性的实践创新当中建构标志性的概念;二是从理论反思中获得概念自觉;三是通过概念反思获得概念自觉。

最后,在概念构建中获得理论自觉。将概念置于理论体系当中,希望通过此获得概念的解释力和生命力。

走出去,让中国案例具有世界普遍性,是最终目标

总结中国实践经验,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其落脚点是要走出去。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副教授张力伟,因此将自主政治学知识体系概括为八个字,“本土诉求、全球视野”;政治学研究要坚持“守正创新、把握前沿、理论为基、方法为要”这十六个字。中国政治学想要构建自主的知识体系建设,肯定要有一定的历史基础,也要与世界前沿的政治学理论进行对话。所谓立足本土诉求,就是要求我们回应的是中国的问题,要解决的是中国的问题。而全球视野,就是要实现文明的交流和互鉴。

臧雷振和张力伟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臧雷振也得出了相同的观点,他认为有必要回顾中国的自主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建设的宏大的政治背景——从十九大报告,再到二十大报告中所提出的对于学科发展的要求,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的讲话中,对于构筑自主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所提出来的努力性的方向。在这样的背景下,可以看到,当前中国的政治学已经建立了比较成熟的体系。中国的政治学,在十八大和十九大以来,跟现有政治的联系开始变得更加紧密。所有的政治学的知识,构成了政治学基本的研究的对象。

但是,在教育体系方面,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组织体系,在跟国际上其他类似的高校存在的一些差异性。在学科组织的方面,国外的学科组织中,跨院系交流和跨院系的教学合作较多;但在另一方面,整体的学科知识跟当前政治学研究的核心学科知识还有着差异。从四个维度来讨论中国的政治学,存在研究对象普遍性的问题、概念普遍性的问题、理论普遍性的问题和方法普遍性的问题。

在中国政治研究当中,建构了大量的比较有特色的本土的政治学的概念,或者是本土的政治学的理论,但是这些本土的概念并没有实现一个较好的推广,未来政治学本土化建设,更多的是从方法论的普遍性来去助推研究对象、研究概念和研究理论的普变性。

2021年12月4日,《中国的民主》白皮书重磅发布。其英文翻译易于西方人了解中国的自主体系 来自网络

在谈论到全球视野问题时,张力伟举了一个例子,他说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时常回遇到这样的问题,涉及中国的具有特殊性的案例时,国际期刊往往评论“this case very interested,but……”,but之后要说的是,“我不仅仅要看你们中国的案例是怎么样的,更要看你们能不能从中国的案例当中提炼出来一些普遍性的知识,或者说提炼出来一些对我们也有借鉴价值的普遍性的治理经验。”所以说我们如果也要让国际学术界认识到中国制度发展和治理成效的话,我们也要把这些中国的治理故事提炼出来,在特殊性当中去构建那样一种普遍性。

又比如对于全过程民主的翻译,国外学者是否能够理解“whole process”这都需要中国学者做更多交流工作。张力伟说,《中国的民主》白皮书的英文版实际上翻译为“China:Democracy that works”,这样的翻译更能够让外国人理解我们的知识体系,我们如何认识民主的,中国人的民主观念又是怎么样的,我们是怎么去看待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之间的关系的。“中国学者需要把这些故事讲清楚。”

“读书须先识字”,走出去前要厘清概念问题

李里峰与苏长和

正如张力伟所说,中国政治学要交流、要争夺话语权,让外国人明白我们的制度、体系,我们必须要走出去。但是当我们自己还不能够更好表达自己的时候,走出去似乎又显得力不从心。从政治学细分的概念研究角度,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李里峰教授指出概念研究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基础的概念没有深入地挖掘和探索,社会科学的研究或者交流就非常困难。政治概念的研究非常重要,政治概念与政治学的核心关怀、核心议题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就好像中国传统的学问学就强调“读书须先识字”一样。

李里峰举例说,德国的政治社会历史语言词典一书,其中就有一组词条,就4个词4个概念——人民、民族、主义和大众,用了300页来加以阐释,从远古上从古典时代一直写到1990年代,所以就使得西方学者在做社会科学的研究时,对这些词的使用有一个共同的参照,这个词到底起源于哪里,怎么演变,确保在一个共同的基础平台之上再来展开讨论。

讲概念就是讲文字背后的意义,在论坛李里峰阐述了三条研究进路。历史进路的研究、理论进路的研究和实证进路的研究。他认为政治概念的研究应当打消一些疑虑,应当打消西方人用了的东西,我们就不能用的这个念头,应当把西方用得不好的东西用好。只有从概念入手,用概念去分析梳理、阐释和建构,这样才能达到目的。

平行论坛现场

与会的13位学者或提出普遍性思考,或以自己所在学院和具体课程为例,充分沟通,积极反思。召集人之一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苏长和教授的发言,或也可看成是为分论坛的一种总结,他认为当下的学科建设重点是要处理好自主知识体系的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以及特殊和一般相互之间如何转化。面对传统和西方的超稳定知识体系,如何珍惜从中国21世纪新时代的实践中得来的“知识产权”,将中国特色的特殊性提炼出一般原理的普遍性,同时用特殊性去研究他者的普遍性。

佟德志在院庆论坛上致辞。论坛分为大会和平行论坛两部分,130多位与会专家学者中,包括8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4位教育部高等学校政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6位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11位国家重大人才计划青年学者、特聘教授等。

作为七个平行论坛之一,这场“政治学的中国自主知识的建立”的研讨,也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呼应了东道主天津师范大学副校长佟德志教授在致辞环节中所言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应“守望相助、共同进步”,院庆得到78封兄弟院校至情至的祝贺信并非偶然,折射了同仁的共同愿望——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以人民为中心,以政治为操守,是政治学人的主题、中心和关怀。问题导向、守正创新、胸怀天下,是政治学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作者:童毅影 李念

照片:主办方提供

编辑:李念

责任编辑: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